English

《20世纪美国诗歌史》

2000-01-2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松 风 我有话说

我们正处于又一个世纪的末端,但当下的世界并未笼罩在孤绝悲观的“世纪末”氛围里,而是不断有令人惊喜的消息传来,对一个热爱美国诗的读者来说,张子清教授新著《20世纪美国诗歌史》(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,以下简称《诗歌史》)的出版和重印,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。

文学史的写法是近几年的一个热门话题,《诗歌史》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。首先,它摈弃了过去几十年间流行的文学史表述方式,很少做空泛的主观定性判断,而是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、诗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事实呈现给读者,并据此做出一些具体的客观的判断。当具体论述到某位诗人时,著者也是尽可能选其代表性(尤其是在诗艺方面具有代表性)的诗作部分甚至全文译出(估计译文无法曲尽原诗之妙的,还将原文一并附上),让选诗本身来证实著者所概括的诗歌特色。(为此,著者研读了400余部原文著述和选本。)其次,《诗歌史》语言平实、流畅,且不时夹杂着生动的妙语。在阅读过程中,我常常想到王佐良教授的《英国诗史》和他所倡导的文学史的写法。

《诗歌史》的第二个特点是其公允的研究视角和眼光。众所周知,欧美学者著述的文学史,由于受到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,往往对欧洲以及白人以外的文学未予以足够的重视。《诗歌史》对20世纪美国诗坛的少数民族诗人,如东欧、前苏联移民诗人、黑人诗人、亚裔诗人、(华裔诗人甚至专章评述)、拉美裔诗人等,都进行了详尽的探讨。这在肯定“少数者话语”(姑且套用一个流行名词)对丰富美国诗歌理论和实践所做出的贡献方面,无疑是一种可贵的努力。而且,读者还能欣赏到在其他文学史中或诗史所无法接触到的,虽无大名、却极有实力和个性的诗人。

最后,著者在再现20世纪美国诗歌风景时,用了不少篇幅来论述来自中国的影响:哲学的、诗学的,直接的、间接的。这些论述虽没有以专门的章节讨论,而是散夹在相关的叙述之中,却能见出著者的追求:撰写外国文学史要有“中国声音”。书中毛泽东之于奥尔森的《翠鸟》、寒山之于史奈德、禅宗之于包括金斯堡在内的旧金山诗人群、《古诗十九首》等之于庞德、老庄乃至中国文字本身之于众多美国诗人的诗歌观念……,关于此类影响或启示的叙述每每令人耳目一新;此外,还能读到有关美国诗人在中国的行踪的第一手资料。如果说这些还只是“中国声音”的表层体现,那么贯穿书中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,对一些美国诗人失望于欧美文明、接受外来文明冲撞的探讨,则体现出深一层的追求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